——武漢漢正街第一大道傳播案例
漢正街第一大道的成功以及由它帶動的漢正街商圈的復興,不僅僅是一個地產項目的成功,它是整合了政府、本地外埠地產、美國著名商業街、服裝商業和流通、服裝產業與品牌、時裝設計與展示、旅游、傳媒及營銷顧問等多種優勢資源,形成強大的復合力,推動區域優勢經濟的成功!大整合,成就了漢正街大涅磐!
2006年4月28日,高朋滿座,商賈如云,霓裳羽衣翩翩起舞。曾擁有 “天下第一街”的美譽、有著530多年商業歷史傳承的武漢漢正街,在沉寂多年后,再一次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投資25億元的中國中部商業街第一街──漢正街第一大道盛裝開街,拉開漢正街涅磐、續寫漢商輝煌的序幕。
漢正街第一大道,中部崛起的商業大戲!它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他正在蝶化成現代化、國際化和信息化商業貿易和旅游區。漢正街第一大道的成功以及由它帶動的漢正街商圈的復興,不僅僅是一個地產項目的成功,它是整合了政府、本地外埠地產、美國著名商業街、服裝商業和流通、服裝產業與品牌、時裝設計與展示、旅游、傳媒及營銷顧問等多種優勢資源,形成強大的復合力,推動區域優勢經濟的成功!
大整合,成就了漢正街大涅磐!
背景篇:厚重的歷史,沉浮的品牌
興起明朝成化年間的古漢口之"正街"——"漢正街",是"漢派"商業文化的發祥地。早在明末清初時,漢正街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紙張、糧食、木材和藥材等大宗貨物的集散地之一,呈現出“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宵明”的繁榮景象。改革開放后,這里小商品市場重新恢復,憑借九省通衢的便利,漢正街以“買全國、賣全國”而聞名,被譽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試驗田,贏得了──"天下第一街"之美譽。
1997年底,漢正街的個體私營戶發展到1.3萬多戶,累計實現銷售額385億多元,入庫稅收3.78億元,位居全國十大市場之首。
隨著義烏、柯橋等國內眾多區域性市場的崛起,自1998后,漢正街經營戶數量開始下降,近兩年尤為明顯,僅剩6800余戶。漢正街有八大市場,每個市場均有空門面。因為生意不好做,有的門面一年要換4個老板。這條曾名列全國十大市場之首的小商品市場出現了衰落勢頭。2002年,中國市場學會調查排名,漢正街滑落到全國小商品市場的第8位。由于漢正街商業布局混亂,商業空間復雜,模式業態落后,“水貨”和品牌共存;缺乏產業支撐,交通擁擠和商業管理粗放。漢正街沒有了往日的風采。
漢正街尷尬地走到了一個發展的拐點,但是老街改造談何容易!
武漢市對漢正街多福路等地段進行改造。由于緊張,很多是小規模的改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漢正街的積弊仍舊存在。資金問題成為漢正街改造的首要問題。
此外,漢正街有關職能部門,曾組織商家進軍柬埔寨、馬耳他等國家,欲搶灘國際市場。但是由于缺乏有競爭力的品牌,產業基礎薄弱,收效甚微。
漢正街的復興必須用開拓性的創新思維,采用新思路,找到新方法!
戰略篇:第一大道,撬動中部經濟的支點
思路決定出路!給予新漢正街什么樣的策略性定位,決定著漢正街的未來會有多大作為!
都知道漢正街改造不是蓋幾幢新樓房,不能簡單的重復過去。但是漢正街到底應該怎樣搞,我們要在上給新漢正街一個嶄新的定位。
按照福來的大營銷創新理念,只有跳出產品看產品,跳出行業看行業,才能找到漢正街的正確位置!讓我們放眼武漢,放眼湖北,放眼中部,看漢正街到底應該怎樣定位,應該承擔怎樣的歷史責任!
先從中部經濟說起。很長時間,中部經濟被“不是東西”所困擾:沿海東部大開發沒趕上,西部大開發政策又挨不上,在國家發展框架上中部"不是東西"。如何把把中部建成"是東西",并且"比東西更值錢"?
中部"不是東西"(不夠值錢),不是劣勢!而是因為她的優勢被"嚴重低估"!中部地區扼守長江、黃河、淮河的中心地帶,地理位置獨特、資源豐富,并且具備聰慧勤奮的人力資源,這些都是中部地區突出的區位優勢。與其區位優勢相匹配另一重大優勢是交通優勢,在這里,水路、陸路、航空非常發達。區位優勢加上交通優勢,恰恰是其他地區不具備或無法比擬的。無視和低估這些優勢,是丟了撿芝麻,是下下策!
振興中部,關鍵是將如何這些優勢當作優質稀缺資源進行充分、科學地配置的問題,不是抱怨,更不是撇開現實和客觀進行妄想和空談!
再看武漢。湖北省會武漢地處中部,自古就是九省通衢,鋼鐵、汽車、石化、發電設備、船舶制造等產業齊全,近年來,東湖開發區信息、光谷、旅游等產業方興未艾,還有,漢正街這條古老的名街曾經是流通領域改革的一個源頭。但是在諸多優勢中,什么是最具輻射和帶動作用的呢?最關鍵的優勢在哪里?如何提綱挈領?
是商業!老工業與之比不了,鋼鐵、汽車等產業屬國家直控,新興如光谷、信息等產業優勢還不突出,與商業比起來,其地位顯得很輕。這是由武漢的地位和發展的現狀所決定的。從歷史上來看,武漢在近代奠定了這個基礎。漢口在全國四大商戶當中名列第三。從現狀上看,武漢市的人口規模在全國現有的城市當中是排第四名,在副省級城市當中排第一;批零、餐飲、住宿業附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為16%,居全國第一;社會消費品總額在全國排第四,副省級城市當中排第二;中部六省的省會城市當中,武漢市的經濟的總規模和所有其他產業都是排在第一。武漢城市群的總體總量在3000億人民幣左右。鄭州周邊加起來大概是在2000億,長沙大概是1500億,所以,中部崛起的龍頭地位,武漢應該是首當其沖。
有關資料顯示,在全世界范圍內,工業高度集中的城市化發展,只是一種初級形態,很多大城市特別是國際化大城市,商業占主導地位的現象越來越突出。比如紐約的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88%以上,倫敦達到86%,香港達到79%。
武漢是我國中部城市的最高地,武漢崛起要看商業,江城商業振興自漢正街始,這是漢正街重獲新生的戰略選擇!
時逢中央實施中部大開發戰略,溫家寶總理在全國兩會上提出:“堅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中央要求中部“加快現代化城市體系建設,逐步形成全國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商品交易中心”,漢正街的改造與此定位不謀而合,漢正街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漢正街,責無旁貸地要承擔起中部崛起的歷史使命,做武漢市、湖北省乃至中部經濟振興的支點!
漢正街第一大道,正是漢正街的開山之作和精神標志。第一大道,就是要引領潮流、擔當重任、爭做龍頭!
漢正街第一大道及漢正街商圈的改造,超越了普通的商業地產,它的策劃和建設必須跳出地產看地產,必須站在振興中部經濟和讓中國服裝業走向世界的高度策劃和實施。正因為如此,這樣一個涉及中部經濟的大項目,就不是漢正街和武漢市自己的事情,也不是靠漢正街和武漢市自己的力量所能勝任的事情。
大整合,才能成就大地產!大整合,才能成就漢正街的歷史使命!
為此,漢正街第一大道的立項、創意、策劃、建設和誕生,凝聚了政府、地產投資商、世界著名商業品牌、本土服裝業、時裝設計與展示、以及策劃顧問機構等社會多種力量,上演了一場整合各種有形和無形資源的大戲。
整合執行篇:從投資到大腦,沒有不能整合的
投資大整合
資金問題是漢正街改造的首要問題。2002年,武漢市政府決定以土地來吸引外來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