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驟1:了解你自己
應用創造者在發行時遭遇失敗的第一個原因便是選擇了錯誤的策略。并不存在任何完全的游戲計劃,因為有些適合《Flappy Bird》的方法并不一定適合你的游戲。人們會掉進這一陷阱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應用生態系統,其實這真的再明確不過。在分銷環境下,我們擁有主要的3種應用策略(不管是免費應用還是付費應用):實用性,游戲和娛樂,以及社交。每個策略都具有不同的獲取機制,而了解這些不同點特別重要。以下表格便呈現了每種不同策略所存在的區別(注:需要注意的是像《Words With Friends》這樣的社交游戲屬于社交類別)。
步驟2:了解應用檢索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點,你應該想想人們是如何發現應用:實用性。如果某些人需要某些東西去解決已知的問題,就像一款手電筒應用或家人定位器,他們便會主動去搜索。所以實用性的創造者需要圍繞著適當的關鍵詞進行優化,因為這是人們找到它們的方法。誰擅長搜索呢?當然是谷歌,這也是為什么在Android發行應用更簡單的原因。游戲和娛樂。如果某些人正在尋找一款能夠在坐車的時候玩的游戲,如《Flappy Bird》或其它消耗時間的游戲,他們其實并不知道自己想要尋找什么,所以他們會隨便瀏覽看看,直到發現一些看起來很酷的內容。我可以肯定地說,《Flappy Bird》的玩家絕對不是通過搜索“飛翔的小鳥”這一關鍵詞而找到它,它是因為出現在排行頂端才吸引了玩家的注意,所以你應該創造一款足夠優秀的應用去占據排行榜上方的位置。iTunes App Store是以排行列表為中心,這意味著大多數應用是通過瀏覽被發行。這也是為何iOS應用更適合歸到這一類別的主要原因。社交。如果某些人正在尋找一款所有的朋友都在使用的應用,他們便不會主動去搜索。他們將獲得邀請。如果是免費邀請會更好,即使是99美分這樣低的價格對于那些并不是很想嘗試的用戶來說也太多了。因為時髦的年輕人會帶動趨勢,時髦的年輕人擁有iPhone,所以蘋果始終是開發者發行應用的目標平臺。
步驟3:學習別人
這些都不是什么復雜的事——你甚至會說它們都再明顯不過,但大多數應用制作者卻忽視了其分枝。以下是來自我過去所遇到的一些初創企業的例子。一家擁有雄厚資金的實用性初創企業向我抱怨,他們出現在了TechCrunch和《紐約時報》上,他們獲得了巨大的流量,但與此同時他們卻正在逐漸消失。我詢問他們,為了支持應用發行他們都做了些什么,他們回答自己創造了一個應用內部推薦按鍵,但卻不是很有效。當然它不可能有效。在創建一個品牌之前,實用性將通過搜索獲得用戶,而依賴于PR與虛擬循環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為什么?如果你并未擁有一個強大的自然社交組件,你的K系數(招致x轉換率的數值)將少于1,循環將不會自動持續著。想想有多少朋友邀請你去嘗試你所擁有的手電筒應用?一個4人組成的初創企業創造了一款驚人的社交應用。他們請求我的幫忙,因為他們覺得應用未獲得發展——盡管他們的測試用戶喜歡這一服務,并且對他們的主要關鍵詞給出了很高的評價。在深入分析后,我發現很明顯人們對他們的產品并不存在多少有機需求,所以他們給予搜索的成功是無用的,恰恰該團隊又未能投入足夠時間去優化他們的邀請和接受流。用戶不能同時向多個人發送邀請,而新用戶所面對的接受流甚至超過了10個字段!所以在接下來2個月時間里,該團地便專注于完善他們的K系數從而提高了100倍以上的下載率。
經驗教訓
人們在早期用戶獲取遭遇失敗的第一個原因:選擇了錯誤的策略。
應用商店的基本機制很容易學會。你沒有理由不去了解它們。
實用性=搜索。娛樂=瀏覽。社交=病毒性。
不要將時間浪費在低強度的用戶獲取功能上(如:為一個實用性創造一個病毒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