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長魯昕“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上提出,中國的高考(微博)即將出臺一個方案,兩類人才、兩種模式高考,一種是技術技能人才高考,一種是學術型人才高考。這就釋放出中國高考改革大方向,同時也透露了職業教育改革在高考改革中的地位。要打破一考定終生局限,不僅要對現行的高考體制進行改革,還要對職業教育進行改革。
根據這種高考設計模式,職業教育的地位也就進一步得到提高,學術人才高考即現在高考,技術人才高考即新設計的高考模式,是職業教育體系的高考,因此要落實高考“一分為二”新模式,必須重點改革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為何要改革?
自去年以來,職業教育改革呼聲越來越響亮,首先是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要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而后在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教育工作要點中也將職業教育改革作為核心內容之一;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中更是指出要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這更被視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春天”。
在中西部、貧困地區等,對于職業教育的呼喚甚至要強于普通高等教育,據中國網報道,兩會期間巴中市市長周喜安表示,對于我們當地來說,更迫切的需求是解決我們貧困地區貧困的根子,我們需要更多的職業教育,職業技術,能夠直接去就業,去改變貧困的現狀,技能要比學歷重要。
那么現在的職業教育存在什么問題呢?筆者以為最核心的五個問題就是,第一院校培養的人才與社會實際需求不能對接上,專業設置、培養模式等存在較大的問題;第二社會對職業學校的評價體系存在問題,認可度普遍比較低;第三職業院校本身的整體校園精神、文化氛圍不利于培養更高素質的職業技術人才;第四政府部門對職業教育投入力度小,關注度低導致經費不足等問題;第五現行高考體制帶來的惡果,職業教育受教者多是“落榜生”。
首先,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問題。在2007、 2008年之前,多數省份高考人數逐漸增長,高校不斷擴招、擴張規模,這樣的大形勢下許多職業院校也擴大招生規模,盲目設置專業。許多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與本科院校專業設置過于雷同。而他們的教育模式、課程內容也以本科教育為藍本進行設置,理論性過強,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
在此形勢下,職業院校的畢業生越多,“類本科生”數量就越多,與社會實際需求的職業生所占比例就越小,這就導致了許多職業院校的學生找不到相應的工作,而招聘單位招不到合適的職業學生。如此下去,職業教育便漸漸進入死循環。
比如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在本科中有設置該專業,并且開設本專業的本科學校數量不在少數,幾乎所有綜合類、師范類以及多數理工院校都設置了該專業。而許多職業類院校也設置了本專業,并且分為新聞采編與制作、新聞與傳播等如此雷同的專業,在各個學校中的專業要求、專業課程、培養模式等都與本科院校相似,培養的目標也是為電視、報紙等媒體輸出人才。當前形勢下,如果非名校、重點大學的畢業生,想進入省級媒體是相當困難,要進入人民日報、央視之類的媒體,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是地市級媒體,現在也要求是本科生,那么這些職業院校的學生畢業后的出路在哪呢?進入媒體工作的希望非常渺茫。
因此,盲目擴招、盲目設置專業、盲目設置課程等與市場、招生單位實際需求相脫節的現狀下,職業教育必須謀大改革,才可以有新的出路。
其次,社會人才評價體系存在問題,對職業教育普遍存在“低人一等”的態度。無論是家長、學生還是招聘單位,整個社會對于職業院校畢業生都存在著這種評價態度。當然有許多復雜原因造成了這種局面,比如入讀職業院校的學生多數都是“落榜生”,在起點上就已經低了那些“榜上有名”人。職業院校的學生拿到的是??茖W歷,比本科學歷要第一檔次。很多社會招聘單位招聘人才時候,都要設定本科學歷門檻,對于一些“高大上”的工作,職業院校學生只能望而卻步。
在中職階段更為明顯,一些地區存在這種現象,考高中無望或者考不上高中的學生才去都中職,因此從職業教育的初始階段,已經形成了社會的不平等待遇。
久而久之,社會對職業院校、職業學生的評價自然不會高于名校出來的本科生、高才生了。然而實際情況下,很多崗位是不分你學歷高低,只看你的能力是否能夠勝任。單純的設置學歷門檻對職業學生來說是不公平,對職業教育來說也是不公正。
第三,職業院校自身的平臺、校園文化氛圍等存在問題。職業院校的生源質量比本科院校差,這是毫無疑問的;而在師資方面,也不如本科院校。因此,從整體校園文化建設上來說,其活躍度、豐富性等皆與本科尤其是名校存在一定差距。而最重要的就是學校自身所能夠提供的平臺與名校、本科學校存在差距。
在985高校、地方重點大學、普通本科院校和職業院校,他們的學生能夠接觸到的科研項目、業界大亨、權威學者等機會不等,對于名校生來說,他們有更多機會去接觸頂尖的學術、頂尖的設備、頂尖的教學思想,他們出國留學(微博)的機會要更多。整體而言,3-4年的不同校園平臺和文化環境培養出來的學生之間的差距也會逐漸拉大。
第四,政府投入上,多數都用在了名牌高校。比如985高校、地方高校,他們的財政撥款數量差距較大,之前貴州大學校長鄭強、河南大學校長婁功源等,都強調過高校所享受的中央財政撥款上數量不一,造成了高校發展不均衡。211高校、地方名校尚且遇到此種問題,對于職業院校來說,中央財政撥款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另外,在科研項目申報、獎勵等方面,也大都傾向于名校、重點大學,地方本科高校尚且也難以競爭,職業院校就更是離這些內容遠之又遠。
如此的政策背景下,職業院校的發展可謂是難之又難,而他們的學生便是直接的利益相關者。因此,職業院校學生與本科、名校的學生對比來說,享受到的人均教育資源水平是較低的,而優質教育資源更是無法相提并論。
第五,不可否認,當前就讀職業院校的多數學生都是“落榜生”,他們在考試分數上低于本科生、名校生,文化課的學習上也整體上不如名校生、本科生。然而這并非是職業院校就該招收“落榜生”的借口。
為何職業院校的錄取分數就要低,就要低于本科線呢?這都是現行高考體制下的惡果,受到計劃性的政府行為以及社會的普遍心理等因素影響,這就將職業院校置于高考招生的最低端。
如果將高職分數框定在本科分數線范圍,那么整體的生源質量會不會有所提升?社會的認可程度會不會也有所提升?高職不該是“落榜生”的“收容所”,職業教育也不該低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該是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模式,他們在高考面前應該享有公正平等的地位。
總的來看,如果職業教育不進行改革,那么職業教育仍然無法獲得社會公平公正的認可,仍然是低高等教育一等的教育形式,職業院校的學生在找工作時候仍然無法與本科生有平等待遇。而相應的職業教育仍然保持在“類本科”模式上,而不能真正適應社會需求,不能真正體現自身的特色,質量水平難以提高。那么高考“一分為二”的新政也就會如同春季高考一般,聲音越來越小。
職業教育改革該向何方?
魯昕指出,技術型高考是技能加文化知識,在高中階段,16歲就可以選擇你未來發展的模式。這種模式下的職業教育改革方向該如何呢?技術型高考該如何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相配套呢?
無論是本科生還是職業院校生,他們從學校那里得到的是平臺、經歷和知識。只要具備了相當的本事,職業院校也可以出大老板、高端人才,也能走向國際舞臺。因此在新的政策背景下,職業教育改革本身似乎更要比考試本身更重要。因為只有職業教育自身發展了,學生素質和能力提高了,社會認可度才會提升,這樣才能逐漸消除職業教育“低人一等”的觀念。
那么職業教育改革該如何去改?只是建立一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嗎?筆者認為,體系的建立離不開部分的改組,職業教育要取得突破性的發展,必須著手解決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職業教育學歷問題、社會評價體系問題、職業院校平臺問題等。
首先,要改革當前職業教育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從專業設置、教育方式、課程內容、師資隊伍等方面,對職業教育進行系統改革,以市場和就業為導向,實行校企合作模式,培養社會實際需求的人才。
接下來,專業設置方面國家需要出臺相應的政策,對職業院校的類本科專業進行分類調整,比如上面提到的新聞傳播類專業,要逐漸縮小職業院校招生規模,對于部分院校采取撤銷招生資格等方式,設置更多實際需求的職業類專業,以市場為導向,重視專業本身,在大專業框架背景下,適時調整專業設置方向。
在教育模式上要采取校企聯合方式,真正讓企業去培養人才,讓學校為企業輸出人才。做到學在校園、教在企業、用在企業。當然,政府部門要加強監管,院校也要加強自律,避免出現學校為了賺錢賣學生為勞工,避免出現學生專業與實際實踐單位不符的情況。切實讓企業、學校和學生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各自得到所需利益。
在師資隊伍上要大膽引入企業一線員工,讓這些技術人員去教授學生;而院校的教師也不可以放棄職業技能的增進,不可只顧理論知識,而減少實踐性知識的傳授。畢竟職業教育自身的特點是更符合就業崗位本身。
在課程設置上,也不可簡單的模仿名校本科生,一方面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存在一定差別,另一方面本科生可以直接攻讀研究生,因此理論性較強,而職業院校的導向是就業。因此課程設置上,要注重跟上時代步伐,注重實際應用內容。這個可以借助校企合作、企業技術人員進行引導幫助。
總之,要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核心內容,要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必須要改革現有的職業院校模式。
第二,有必要提升職業教育的學歷水平。普通高等教育有本科、碩士和博士,然而對于職業教育來說,沒有這些學歷,只有??啤,F實實際需求來看,一些職業技術崗位同樣需要高學歷、高技術人才,而這些都沒有被囊括在高等教育范疇內。
日前國家對研究生教育改革,分為專業型研究生學位和學術型研究生學位,并努力擴大專業學位授予力度。這其實就是對職業教育的一種發展啟示和新詮釋。注重實際實踐,注重與工作崗位的實際接軌,這是專業學位不同于學術學位的特點之一,同時也是職業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的重點內容之一。
然而現實社會中,用人單位要求學歷、??粕鸁o法直接攻讀研究生,這對職業技術人員來說是一個不公平的待遇,打通??坡殬I教育、專業研究生學位之間通道,對于職業教育體系改革來說非常重要,一旦貫通,在教育地位上也能給職業教育以高等教育的平等地位。
學生從中專、高職到研究生,如果職業教育體系完備,有了職業教育博士,那么用人單位的設置的學歷門檻對職業學生來說就會減少很多。職業院校的學生也就有更多的機會進入“高大上”的工作崗位從事具體職業技術工作。
第三,要改革社會人才評價體系標準,從用人單位、家長、整個社會角度,去改變傳統的職業教育態度。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方式與高等教育享有同樣的地位,它以就業和實際用人需求為導向,更側重實踐。讓社會重新認識職業教育。
這就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一、從“根” 上要將職業院校與普通本科院校的招生錄取分開,不能讓職業院校成為“低分”的代名詞。二、提升職業教育的質量,讓社會真正認可職業教育的重要性,這也是最重要的。三、減少用人單位,尤其是國營單位、機關單位的用人招聘歧視,職業院校的學生同樣可以有機會進入到國家機關單位、國企單位等進行工作,以實際學習、工作能力來考量學生,去招聘人才。四、提升職業技術工人的待遇,讓他們過著“體面”的生活,這種經濟手段對于考生和家長來說誘惑力更大。
通過全方位的提升職業教育人才的社會地位,對于扭轉社會對人才的評價標準起著關鍵作用。因為只有“體面”了,才會覺得“高大上”。
第四,要提升職業院校的平臺,能夠讓職業院校學生獲得更多的有用的經歷、知識和技能,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專業方面的頂尖人物,讓他們有機會獲得相關方面的深入學習甚至科研,這樣對于刺激職業教育的科研能力提升和發展有重要作用。
這就需要職業院校加強與企業合作,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去接觸企業的老總、高層管理等職業領域的成功人士,從他們身上獲取切實的經驗,也能夠為學生積累更多的資源。
還可以加強職業院校校友之間的聯系和互動,職業教育在中國已經發展很多年,有很多崗位上的佼佼者都是職業院校畢業出來的學生,讓學長、校友引領學生的發展,這會更加有效快捷。
第五,實現普通本科院校與職業院校的結盟與合作,構建雙校園學習模式。職業院校的學生可以就近選擇本科院校的相關專業課程,以相同的專業課程學習來完成理論知識,同時接受本科院校、名校的校園文化環境,以此來帶動自身的學習和發展,帶動職業院校的文化氛圍提升。
另外,可以讓本科院校的學生去職業院校參加實踐性課程學習,利用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優勢,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這樣就實現了本科院校-職業院校-企業三者互動連接的辦學模式,以此來推進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各自優勢發展和劣勢補缺。
第六,政府方面的財政投入是重要保障,政府要增加直接的財政投入,給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以平等的地位,在現有政策上對職業教育進行傾斜,讓職業教育有更充分的資本去辦學。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去辦學,讓校企合作成為真正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職業院校的科研實力較弱,然而基礎設施建設對職業院校學生的實踐性教育非常重要,因此要購置充足的教學實驗設備,提升職業院校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
第七,要讓職業教育成為“本科學歷”,享有同樣的高考招生權利,而不是甘當“落榜生”的“收容所”。
這就需要配套的鼓勵政策出臺,比如免學費、獎學金、就業創業支持等;實現職業院校與本科院校的大類專業學位互通。在職業院校、本科院校合作模式下,實現相似專業的互通認證。
“一分為二”的高考新政要順利實施,必須要對職業教育進行改革,只有在社會評價與認可度、職業教育本身質量和學歷認證上做出努力,才能真正推動高考改革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