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家長們總說,“考上大學就好了”。那時候,考上大學就意味著出人頭地,就意味著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現在,本科生的就業壓力“空前”,以下是最近飽受熱議的相關數據:
【本科畢業生人數增加】
2022年-202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人數保持在1000萬人以上,2023年高校畢業生總量為1158萬人,2024年高校畢業生總量為1179萬人。隨著高校畢業生總量的基數不斷擴大,就業難度也相應增加。
【起薪水平較低】
2022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后平均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比例僅為6.9%,超八成高職生起薪低于6000元,這反映出本科畢業生的起薪水平相對較低。
【offer獲得率較低】
2023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的調研數據顯示,本科求職畢業生中拿到offer的比例為47.5%,較總體低2.9個百分點,而大專、碩博求職畢業生中獲得offer的比例分別為54.4%、56.7%。
【就業壓力導致升學比例增加】
部分高校2023屆本科畢業生升學率顯示,原“985工程”院校的本科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的比例較高,西安交通大學、吉林大學和東北大學3所高校的平均升學率為54.26%,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23屆本科畢業生有75.30%選擇繼續升學。
這其中的原因無非受當前經濟大環境、高校擴招、就業觀念以及技能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等影響。不論原因如何,很多都是我們無法把控的客觀因素,重要的是要改變這一難題:
從社會層面來看,應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創造更多適合本科生的高質量就業崗位,推動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拓寬就業渠道。高校方面,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注重實踐教學,提升本科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綜合素質。對于企業而言,應給予本科生更多的機會和發展空間,不要過度看重工作經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潛力挖掘。
而最重要的是要從個人層面去選擇出路,卷學歷去考研是一種,“再培訓”也是一種。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特別是專業性強的,都傾向于在畢業后選擇培訓機構來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這里面有很多的積極考量:
適應市場需求
大學生“再培訓”有助于他們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就業市場需求。在學校中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可能存在與實際工作要求的脫節,通過再培訓可以彌補這些差距,提升就業競爭力。
拓寬能力邊界
它能讓大學生接觸到新的領域和技能,拓寬自己的能力范疇,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創造更多可能性,增加跨領域就業的機會。
增強自我認知
在再培訓過程中,大學生可以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興趣和優勢,明確職業方向,有利于做出更適合自己的職業選擇。
提升綜合素質
再培訓通常注重實踐和應用,有助于大學生提升實際操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綜合素質,使他們在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
北大青鳥沉淀品牌優勢,開發契合企業需求的專業課程,針對IT技能專業,以更多的項目實戰,讓大學生在這里精進自己的知識體系,積累經驗,同時用周到的就業服務和豐富的資源,為大學生的理想就業保障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