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定義
Howe在維基百科上為眾包下了一個定義:眾包指的是一個公司或機構把過去由員工執行的工作任務,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給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眾網絡的做法。眾包的任務通常是由個人來承擔,但如果涉及到需要多人協作完成的任務,也有可能以依靠開源的個體生產的形式出現。
在美國《連線》雜志2006年的6月刊上,該雜志的記者Jeff Howe首次推出了眾包的概念,不過,從提出時間看美國人提出的眾包比2005年在中國誕生的威客晚了一年。
與“外包”的區分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外包服務應運而生,在全球化3.0時代每個人都能以個體為單位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似乎把外包發揮到極致就成了眾包,但二者之間卻是有著本質的不同。
寶潔公司負責科技創新的副總裁Larry Huston評價道,“外包是指我們雇傭人員提供服務,勞資雙方的關系到此為止,其實和雇傭關系沒什么兩樣。但是現在我們的做法是從外部吸引人才的參與,使他們參與到這廣闊的創新與合作過程。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Huston一語道破眾包和外包的區別—眾包的核心包含著與用戶共創價值的理念。
此外,二者另一個最大的不同之在于,外包強調的是高度專業化,而眾包則反其道而行之,跨專業的創新往往蘊含著巨大的潛力,由個體用戶積極參與而獲得成功的商業案例不勝枚舉。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的分布式計算項目,成功調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萬個人電腦的閑置計算能力,同樣地,分布式的人力資源網絡也可以使成千上萬網民的閑置腦力得到充分應用。轟轟烈烈的軟件開源運動證明,由網民協作網絡寫出的程序,質量并不低于微軟、Sun等大公司的程序員開發的產品。維基百科更是樹立了一個群體創作的典范。iStockphoto、eBay和MySpace等創造的盈利模式,如果脫離了用戶的參與將是不可想象的。
就在《連線》記者Jeff Howe為眾包開通的主題博客上,讀者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一半的讀者為此感到興奮不已,但是以專業攝影師Harmel為首的一派,則站在了對立的一面。 “數碼相機可以使你很容易意識到自己拍了一張不好的照片,但是,要留下一張傳世之作,還是需要天賦、汗水和多年的投入。iStockphoto的確為人們了解攝影建立了一個很好的氛圍,但是同時它也建立起一種剝削投稿人的制度……這難道就是市場的民主力量在起作用嗎?還是讓某些人通過剝削大眾使自己的口袋漲起來?”Harmel失落的表述一針見血。
與威客的區別
中國的威客理論 1、第一次提出時間:2005年7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網站bbs,2005年12月劉鋒的新浪博客 ,從提出時間看,2006年7月美國人提出的眾包概念比中國誕生的威客理論要晚一年。
2、核心思想:人的知識,智慧,經驗,技能通過互聯網轉換成實際收益的互聯網新模式。主要應用包括解決科學,技術,工作,生活,學習等領域的問題。人類的知識和智慧將會因為互聯網而被無限放大和傳播,并創造出令人驚訝的社會財富。
3、理論體系形成時間:2006年3月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生畢業論文"威客地商業模式分析“,2007年12月國際國際知識與系統科學學會英文期刊iskss上發表學術論文“威客模式在中國“,詳細闡述了威客理論的起源,規律和發展。
4、媒體報道: 2005年11月 21世紀經濟報道第一次報道了威客概念,在此后的四年里,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英國經濟學人,德國明星周刊,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韓國民族日報等數百家媒體對威客概念進行了報道,2007年5月威客進入高考試題,2007年9月進入教育部頒布的新漢語詞匯。
從中國提出的威客理論看,美國的眾包概念依然很不成熟。
第一,美國的眾包概念不了解自己的起源,威客理論指出,這個領域起源于bbs的互動問答功能。
第二,美國的眾包概念沒有認識到互聯網的知識智慧是值錢的,威客理論指出,只有承認人們的知識和智慧的價值性,才能鼓勵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問題的解決中去。
第三,美國的眾包概念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型,甚至把維基百科也當作眾包。威客理論提出,用懸賞模式應對低端任務,用招標模式應對中高端任務,為每個威客開辟個人空間進行能力展示和智力作品買賣,對每個任務發布者和威客進行信用評級,開發自己的支付寶進行支付保護
眾包出現的背景
眾包能幫企業節約大把大把的金錢。隨著網絡的大潮成長起來的公司,從一開始就在戰略設計上融入了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思路,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傳統商業也開始為網絡的群體力量所吸引。在過去的十多年中,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紛紛把目光投向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國家低價的勞動力市場使他們垂涎欲滴,但是現在,勞動力來自哪里并不重要,他們可以就住在隔壁,也有可能遠在印度尼西亞,只要他們能上網就行。
以往架設在業余愛好者和專業人士之間的成本藩籬也由此被打破。市場的大門在一瞬間突然為愛好者、兼職者和發燒友打開,精明的公司也紛紛找到在人群中發現人才的捷徑。這樣的人力并不完全是免費的,但是比起傳統的雇員,成本顯然不足一提。外包并不能達到這樣的目的,這樣的趨勢正是眾包的概念。
科技的進步,使得從產品設計軟件到數碼攝像機等網絡時代的產品越來越廉價。有人曾打比方說,如果燃油經濟性的提高速度,能像硬盤價格下跌那么快,那么一加侖汽油就足以讓我們往返月球114次。在眾包的時代,這樣的情況將來還真有可能出現。在人們飽受油價高漲、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惡果之后,燃油效率、替代能源的問題可能一夜之間被宣布破解,而這件事情很有可能是由一名時裝設計師或中學生完成的,當然,這個人也有可能就是你!
57歲的Ed Melcarek是一名物理學家,但是他卻經常在一個小房間里倒騰一些化學瓶罐,而且,他并非受雇于任何一家化學用品公司,而更像一名自由職業者,他所做的研發工作,完全是出于自己的興趣,以及體現個人價值的需要。大多數的周六,他會走進這所房間,倒上一杯酒,點上一支煙,然后開始向科研難題發起進攻,這些難題來自《財富》百強中的許多公司,曾一度困擾了他們的研發人員。
在一個名為“創新中心”(InnoCentive)的網站上,聚集了9萬多名像Melcarek一樣的科研人才,他們共同的名字是“解決者”(Solver),形成了這個研發供求網絡用戶的“半邊天”。與此對應的是“尋求者”(Seeker),成員包括波音、杜邦和寶潔等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他們把各自最頭疼的研發難題拋到“創新中心”上,等待隱藏在網絡背后的高手來破譯。
“創新中心”最早是由醫藥制造商禮來公司資助,創立于2001年,現在已經成為化學和生物領域的重要研發供求網絡平臺。公司成員 (尋求者),除了需要向“創新中心”交付一定的會費,為每個解決方案支付的費用僅為1萬至10萬美元。“創新中心”上的難題破解率為30%,“創新中心” 的首席科技官Jill Panetta認為,在網上廣招賢士的做法“和傳統的雇傭研發人員的做法相比,效率要高出30%”。
“創新中心”為Melcarek打開了一片全新的天地,在過去三年里,每周他都要登錄到這個網站數次,看看上面貼出來的新難題,雖然他從沒有受到過生物、化學專業的正式訓練,但是這并未妨礙他成為一個化學專家。“在我看來,那些化學難題都可以用我所熟悉的電子機械知識來解決”,Melcarek相當自信地說,“如果我思考了30分鐘仍然沒有頭緒,我就放棄”。攻破一個難題,賺個上萬美元,對他來說,“只需要花上幾個星期,挺不錯的”,Melcarek輕輕地笑了。
對那些苦苦尋求答案的公司來說,這同樣是非常不錯的交易,尤其是當它們面對日益高昂的研發費用。“我認識的每一個R&D高管都面臨著類似的問題”,寶潔公司副總裁Huston說,“每年,研發的預算增長都超出了銷售的增長率。‘創新中心’打破了目前的研發模式”。
2000年以前,寶潔公司的研發成本不斷攀升,然而銷售業績平平,股價也下跌了一半多, Huston因而受命創新公司的研發之路,他放棄了裁減內部研發人員的做法(寶潔目前的研發部門有9000多人),而決定從改變他們的工作方式入手。
Huston發現公司很多成功的產品都是不同部門合作的結果,由此他想到,如果這樣的“交叉授粉”范圍擴大,將會催生更好的產品。同時,寶潔也樹立了一個目標,把公司外部的創新比例從原來的15%提高到50%。六年過去了,據Huston介紹,寶潔的研發能力提高了60%,股價也逐步回升至五年來的新高。“我們對公司組織的定義有了很大的改變”,Huston說道,“我們目前有9000多名研發員工,而外圍網絡的研發人員達到150萬人,二者的界限很難界定”。
寶潔公司是“創新中心”最早的也是最好的企業用戶之一,但“創新中心”并不是它使用的唯一研發人才交流平臺,它同時還通過YourEncore和NineSigma等網站,拋出自己的研發課題,尋求外援。
美國國家衛生博物館的負責人Claudia Menashe曾苦于找不到合適的圖片來配合一次關于禽流感的展覽,后來有一名自由職業攝影師Mark Harmel愿意提供照片,并且考慮到博物館的非營利性質,開出了每張150美元的優惠價。Menashe原本打算咬緊牙關購買四張,但是最后一刻她改變了主意,因為她在一個名為iStockphoto的網站上找到了需要的照片,關鍵是這些照片的價格低得驚人,每張只需要1美元!Menashe當即一口氣選了56張,這樣的花費比Mark Harmel四張照片售價的十分之一還便宜。
Menashe發現的這個像寶藏一樣的 iStockphoto原本是一個免費的圖片共享和交流網站,現在每張圖片價格僅在1美元到5美元之間(尺寸、像素非常大的圖片最高售價也不超過40美元)。它之所以能提供如此廉價的圖片作品,完全得益于它的2.2萬名業余攝影愛好者的貢獻,他們的照片每被使用一次,僅獲支付幾十美分。
iStockphoto和其他類似的圖片社曾一度引起了大型專業圖片社的恐慌,今年2月,占據全球市場份額30%的蓋蒂圖片社(Getty Images)以50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iStockphoto。“如果有人要搶你的生意,最好把它變成你的生意的一部分”,蓋蒂的CEO Jonathan Klein總結道。現在,iStockphoto收入的月增長率達到了14%,預計其2006年被購買的圖片數量將達到1000萬張次——這將是蓋蒂售出的昂貴的專業圖片數量的幾倍。現在,iStockphoto的大客戶不僅有很多小型設計公司,還包括IBM、United Way等大型公司和機構。
“現在看來,這是大堤上的一個漏洞啊,”專業攝影師Harmel過了好長時間才弄明白iStockphoto是怎么一回事。在2000年,他為圖片社提供100張專業照片就能賺到6.9萬美元,但是去年,他的收入減少了1萬美元,為維護這個收入所提供的照片數量卻是原來的10倍。這又豈止是事倍功半?
Harmel并非唯一覺得受到威脅的攝影師,在圖片社攝影師聯盟的論壇上,藝術家們的抱怨之聲不絕于耳。“在我看來,專業自由攝影師是不會有什么前途了”,Harmel無奈地說,他打算今后把工作重點放在命題作品上面。
眾包的評價:天使還是魔鬼?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科技創新的講師Karim Lakhani一直很關注“創新中心”的發展,“‘創新中心’的力量源泉在于,‘解決者’們多元化的知識背景”,在追蹤調查了由26家公司張貼出來的 166個問題后,Lakhani得出這樣的結論,“事實上我們發現,‘解決者’越是對某個領域不熟悉,越是容易出成果”。先鋒社會學家Mark Granovetter把這樣的現象稱之為“松綁的力量”—最高效的網絡,是那些聯結了最廣泛的信息、知識和經驗的網絡。
“解決者”們來自世界四面八方,背景也是五花八門,在車庫里做實驗的大有人在,還有的是在校學生,破解化學難題的高手里面也不乏律師。
上文提到的Melcarek原來所學的專業是微粒加速器,由于經濟上的壓力,他不得不放棄深造的機會成為一名工程師,每天從事設計加熱孔、工業噴漆機器人等工作,“朝九晚五的日子讓我感覺很不好”,他感到自己的科學知識和探索的欲望完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在“創新中心”,他終于找到了自己的舞臺,他的得意之作之一,是為著名的日用品公司高露潔-棕欖公司提供了一個方案,用電子物理的方法解決了牙膏封裝的難題。
“這個辦法極其簡單,” Melcarek說,為什么高露潔沒有想到呢?“他們的研發人員可能都是和試管打交道的化學家,缺乏物理專業知識”。Melcarek沒花什么力氣就贏得了2.5萬美元,同樣的課題,如果由高露潔公司自己的研發人員來解決的話,花費可能將是這個數字的幾倍——前提是如果他們能解決的話。
Melcarek對自己的業余成就和收入相當滿意。但是,對Melcarek來說像天使降臨一樣的眾包大潮,對于另一些人來說就如同魔鬼一樣可怕。
誰在擁抱眾包革命
△亞馬遜:網絡零售巨頭推出了提供眾包服務的平臺Mechanical Turk(Beta版),企業用戶針對的是那些需要以數美分起價外包簡單計算任務的公司,而個人用戶將通過完成某項工作獲得小額的報酬。
△OhMyNews:韓國著名的“群眾媒體”現在已有70萬讀者,4.1萬名記者。
△標致汽車:舉辦標致設計大賽,發動人們設計自己夢想中的汽車,2005年的獲獎作品Moovie出自一名23歲的葡萄牙學生之手。
△寶馬汽車:寶馬在德國開設了客戶創新實驗室,為用戶提供在線的工具幫助他們參與寶馬汽車的設計。類似的做法還有奧迪在2001年~2004年間開設的虛擬實驗室。
△樂高:這家深受人們喜愛的玩具公司一直鼓勵和資助用戶們參與公司的各項設計任務,從機器人操縱系統到積木套裝產品。
△Marketocracy:提供金融服務的社區,擁有6萬名在線股票交易員,追蹤最頂級的100只股票并提供投資策略參考,在過去的17個季度中,已有11個季度的指數優于標準普爾。
△宜家:通過舉辦“天才設計”大賽,吸引顧客參加多媒體家居方案的設計,得獎者將獲得2500歐元的獎勵,其作品將投入生產和市場。
△阿迪達斯:阿迪達斯的粉絲不僅加工了他們自己的跑鞋,而且還放到eBay上出售。
△歐萊雅:全球最大的化妝品帝國近期推出了一個活動,讓用戶參與歐萊雅的廣告設計。類似的做法還被麥當勞、萬事達卡等公司采用。
△不列顛泰特美術館(Tate Britain):這家美術館擁有1500~2000年間豐富的美術作品,讓參觀者自己為展品寫講解說明,被選中的將制作成標簽展出在美術巨作旁邊。
圖書《眾包》信息
作者:(美國)杰夫·豪
譯者:牛文靜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頁碼:239 頁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08615271
裝幀:平裝
開本:16
外文書名:Crowdsourcing:Why the Power of the Crowd is Driving the Future of Business
定價:36.00
內容簡介
《眾包》是繼《長尾理論》之后的重要商業書籍。《眾包》回答了《長尾理論》遺留的一大懸念。在長尾中作者詳細闡述了長尾之所以成為可能的一個基礎,但是沒有詳細解讀,《眾包》就是對這一懸念的詳細回答,是《長尾理論》作者強力推薦的圖書,在國際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眾包”這一概念也成為一個標準術語被商界廣泛重視。《眾包》大致分為三個部分,介紹眾包的現在、過去和未來,解釋了它的緣起、普遍性、力量以及商業上的適用性,通俗易懂,精彩異常。眾包緣起于互聯網,當一些公司在網絡上公開其產品源代碼時,這些產品卻意外地得到了大眾創意的改進,這些免費的群體智慧促進了商業的飛速發展。如今,眾包的事例比比皆是:從維基百科的誕生到2.8 萬人通過互聯網集資購買低迷中的英國艾貝斯費特聯足球俱樂部……眾包不僅是一種商業可能,更是商業的未來模式。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大眾創意的產品已經超越世界頂尖公司創造出的最好產品。不僅如此,眾包還提供了一種假設:人人都是藝術家、科學家、建筑師、設計師……它使人釋放出無限潛力,使每一個人得以在不止一種職業上追求卓越。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在認識到它的重要價值:IBM投入10億美元開發眾包模型、寶潔組織14萬名科學家成立“創新中心”利用眾包解決所有員工遭遇的技術難題。假如解決商業社會最大問題的方法已經出現,并存在于活躍的網絡中,那我們該怎樣去做呢?
作者簡介
杰夫·豪,《連線》(Wired)雜志著名資深編輯,負責娛樂產業方面的報道。在到《連線》雜志之前,他是Inside.corn的資深編輯,同時也是《村聲》(Hllage Voice)的著名撰稿人。
在他15年的記者生涯中,杰夫走遍全球,考察各國的市場和行業發展情況,他的報道內容廣泛,影響很大,涉及中亞淡水危機、基因專利的影響等等。同時,他也為《時代》雜志(Time)、《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World Report)、《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瓊斯母親》(Mother Jones)等其他眾多報刊雜志撰稿。
現居布魯克林。
編輯推薦
《眾包》:IBM投入10億美元開發眾包模型,
寶潔組織14萬名科學家成立“創新中心”利用眾包解決所有員工遭遇的技術難題。
什么是“眾包”
企業原本需要花錢雇人去做的事,用戶們卻很高興免費去做,這不是外包,這叫“眾包”。沒有“眾包”就無法實現長尾
唯有協同生產有能力伴隨長尾無限延伸。
眾包開啟全新商業時代
眾包的優勢不僅在于經濟效率,有時候,顧客們的作品更加出色。參與生產的人就是最關心生產的人,他們最理解自己的需求。
眾包理論在中國
1.中國創新激勵中心(EvoCentvie)采用目前提出的眾包理論,在國內首開先河,為中國企業提供創新發展的新模式,致力于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各類中高端難題,并為中國所有行業工作者提供展示自身能力的平臺,樹立“人人都是專家”的職業新風尚。創新激勵中心英文名稱為EvoCentive,其中 Evo為Evolution(創新發展)的簡稱,Centive為Incentive(激勵)的簡稱。
中心在國內采用最新的交易方式, 以創新激勵的方式來推動社會各界共同參與中國企業的創新。在項目內容上,中心更多關注企業在紅海競爭中的創新發展難題(Challenge),并通過創新激勵中心的資源優勢,帶動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行業人才幫助企業解決這些問題,項目激勵報酬預定在5000RMB至50萬RMB之間.創新激勵中心作為第三方,將促進第一,二方達成合作,并對難題提出者(Seeker)和解決者(Solver)進行監督,以保證難題的順利解決。
對于國內企業來說,通過創新激勵中心的服務,可以用最少的資金來最優解決企業的發展創新難題,避免了為解決這些問難題時聘用專用雇員的問題。
對于各類專業人才來說,通過創新激勵中心的服務,每個人都可以開拓第二職業,充分發揮個人或集體優勢來獲得本職工作之外的報酬,并享受創業的樂趣。
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推薦序三
序言群體智慧將大放異彩
第一部分 今日從何而來
第一章 業余愛好者的興起
為眾包啟動“引擎”
業余愛好者的復興
業余愛好者的王國
中產階層受教育過多的問題
工作臺上的科學
第二章 如此簡單的開始
為眾包繪制藍圖
打了一場漂亮仗
意外的革命
眾包和專利問題
第三章 更快速,更便宜,更智能,更容易
生產方式民主化
小部分有時等于大數字
揭開革命序幕的”模板”
教育民主化
工具民主化
銷售民主化
在影響人們的同時廣交朋友
大眾登場了
第四章 小公司的浮沉
從社區到商業的轉變
讓讀者成為作者
公司Vs社區
社區的職能
第三空間
社區在工作
第二部分 我們身在何處
第五章 最普遍的特性
為什么多樣化打敗了能力
小改動帶來的大不同
多樣化與市場
此大眾非彼大眾
第六章 大眾知道些什么
集體智能在行動
一個全新的范例
預測市場——投資未來
集體智能的即興創作
第七章 大眾創造了什么
1%如何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
煤礦中的金絲雀
社區即公司
心靈桃花源
媒體民主化
大眾中的一小部分
躲避喀秋莎火箭炮
淘汰的過程
就像辦一個聚會
耳朵和眼睛網絡時代的新聞
第八章 大眾在想些什么
10%如何去蕪存菁
你會買嗎7
用超文本投票
2007年“挖客”大暴亂
第九章 大眾資助了什么
融資方式改頭換面,一次只需10美元
一張巴土車票帶來的不同
當歌迷變成信徒
第三部分 我們去向何方
第十章 明天的大眾
數字原住民的時代
一種新技能
這些不是你尋找的”藍精靈”
不可忽視的青少年
第十一章 尾篇
眾包十大法則
1 選擇正確的模式
2 選擇合適的大眾
3 提供恰當的激勵
4 別急著炒人
5 仁慈的獨裁者原則
6 保持簡單,分解工作
7 牢記史特金定律
8 牢記10%對抗史特金定律
9 社區總是對的
10 不要問大眾能為你做什么
問問自己能為大眾做什么
致謝
眾包:網絡社會的社會生產
過去十年,世界各地的人們顯示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社會行為:人們集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任務,有人甚至分文不取;而這些任務曾經是由某個專業領域的企業雇員完成的。簡單地說,“眾包就是社會生產”。眾包的出現,始于開源軟件。Linux操作系統的開發證明,一群志趣相投的人能夠創造出比諸如微軟公司等商業巨頭所能夠生產的更好的產品。 網絡社會中的數字移民和數字原住民
“數字移民和數字原住民”的概念,由Mark Prensky在2002年率先提出。
“數字原住民”是指從出生開始就生活在“有”互聯網的一代人;而“數字移民”則是指成年后才開始接觸互聯網的一代人。數字移民也許本能地抵觸變化,而數字原住民在社交媒體的影響下長大,長時間在線、用手機拍照、看游戲電影,他們雖然與數字移民居住在“同一個星球”上,卻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他們可以同時做很多事,能隨時和素未謀面的人融洽合作,最重要的是:過去幾代人消費媒體的熱情,現在變成了創造媒體的熱情。這就是眾包的一代,他們完全能夠適應網絡社區取代傳統公司的未來;這場革命將由孩子們發起。
不要問大眾能為你做什么,問問自己能為大眾做什么。網絡2.0的經營者們大多意識到了,成功的大眾參與,就是網絡版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最高層次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實現。社會中的人們總是需要滿足一些心理、社會或者情感上的需求。如果這些需求沒有被滿足,他們就不會參與了。這意味著企業必須轉變一般雇傭關系中的思路。如果iStockPhoto建立社區的目的是創造廉價的業余攝影師勞動力,它可能會失敗。好在創辦人利文斯通的初衷是創造一個網上家園,熱心的人可以在此分享作品,給其他人的作品提提意見;當然,還可能順手賺上幾美元。
大規模的業余化:“多樣性打敗超人能力”
眾包植根于一個平等主義原則:每個人都擁有對別人有價值的知識或才華。眾包作為橋梁將“我”和“他人”聯系起來。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特質,每個“我”都站在眾包的中心,這不是人類最近百多年來商業社會的思維習慣。——自然創造了人類個體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存在于一大群人中時,構成了多樣化。
另一方面,群體的定義是“一群因共同特點結合在一起的人”。如共同點太多,會削弱集體智能;而集體智能的活躍程度和一群人中多樣化的程度,及人們表達個人意見的能力成正比。多樣化要想戰勝超人能力,必須滿足一些限定條件。首先,這個問題必須真的很難解決。其次,大眾必須具備隨時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參與者必須來自一個足夠大的人才庫,以確保各種方法都有。另外,他們表達自我個性(即他們局部的“隱性知識”)的能力必須沒有受損。群體的智慧因此勝過其中最聰明的人。
虛擬組織既是公司,更是社區
管理大師德魯克所認為的“下一個社會” ,“既是一個知識社會,也是一個組織社會,因為只有通過組織化的實踐,知識才能夠產生效用。而且,這個知識社會中的企業更像一個社會化和網絡化的非營利機構。”眾包的實踐,驗證了德魯克20多年前的預見:其一、眾包的知識組織也是一種類學術機構。同樣早在1983年,MIT的電腦專家理查德·斯托曼就決定一個人對蓋茨開創的軟件工業宣戰,他還為黑客團體模糊的偏好下了“專業團體”的定義。“這是偉大革命的第一槍,但在當時幾乎沒有人聽到”。其二、就是本節的主題:組織更像一個個NGO和社區,而不是公司。不要想當然地認為公司制就是人類最好的生產方式。管理大師查爾斯·漢迪也認為,“公司制不過是人類社會近150年來選擇的一種生產方式”。
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VISA信用卡:這家世界最大的公司,其實是一家虛擬企業。迪伊·霍克,VISA的創始人及CEO,于1992年被美國《金錢》雜志評為“過去25年間最能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八大人物”之一。他非凡的商業思想使VISA成為了一家由所有信用卡持有者共同擁有的虛擬企業。迪伊認為:商業和金錢并不是人們生活的全部;應當盡力地消除企業內部的等級制;企業要與用戶共同經營、擁有;要建立商業生態系統;用東方的整體論、而非西方的還原論來思考商業;研究虛擬組織中的復雜性科學等等。——不知是不是巧合,VISA公司成立于 1969年,與互聯網在同一年誕生!
文化的改變:更為平等、開放的商業文化
平等的創造者。“眾包”與福特主義是對立的,后者代表著主宰工業時代的流水線精神。而眾包提供了一種假設:我們都是創造者——藝術家,科學家,建筑師,設計師……或者他們的結合。它帶來了希望,探索創造性表達的新途徑,釋放出一種潛力,即每個人都能在不止一種職業里追求卓越。眾包所包含的這種潛力,換句話說也是種威脅,它提供給某個職業一種思路,就像在工業時代提出了手工制品——互聯網上大規模的個性化,成為了可能。
社會人而非企業人。另一點文化上的轉變,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在感情上,不再狹隘地屬于某一個公司的企業人,而成為屬于整個行業的社會人-- 職業人更是社會人。又是德魯克,他說,“公司也是社會政治的機構” ——經理人的決策依據,并不是“什么是對的”,而是“什么是公司可以接受的”。經理人既不能做出犧牲公司利益的決策,也不能做損害消費者的事情。這是從道德上的自我判斷,從感情上也是如此。
教育過度的副產品。西方中產階段面臨的一個新問題是:受到的教育過多了。美國大學委員會的統計, “從1940年起,25歲~29歲完成4年或超過4年大學學業的人口比例翻了4番”。這也是一件好事。教育是推動信息經濟向前發展的引擎,從金融服務到市場營銷,它滿足了日益增長的需求。盡管近年來的趨勢是,讓學生傾向于取得比如工程、商業、通信等能盡快謀生的學位,但可以看到,大學生的課程中選修課占了大半。因此,“即使是最專心致志的商學院學生也可能愛上藝術、歷史;即使最專心致志的人類學的學生,也可能發展出對氣象學的喜愛”,學生們可能在上課時學到攝影或播客之類的技能,但會迅速地將這些所學運用到生活中。開始是選修,逐漸成為興趣,畢業后便成為副業。特別是如能輕易在BBS上找到許多志趣相投的人,一起互動交流,這種可能性就更大。眾包利用了一個事實:我們的興趣比名片給人的遐想更多樣化。
消費者的創新權力。2005年,麻省理工大學斯隆管理學院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團體的領導人,里克·馮·希貝爾出版了《民主式創新》,討論消費者如何慢慢地獲得創新權——生產的權力也決定了分配的權力(林永青語)——“富有創新精神的用戶能自己將真正想要的東西制造出來,而不是讓制造商代為完成(大多數時候不盡如人意)。”馮·希貝爾寫道。眾包并無一系列固定的規則,有時最好的戰略就是運用才華即興創作和創新。
眾包也需要領袖。對眾包的誤解之一是,大眾是分開工作的。事實上最成功的眾包都是由大眾和指導他們的某幾個人合作完成,這些人在開源軟件中稱做“仁慈的獨裁者”。2006年,計算機科學家杰龍·拉尼爾在網絡雜志《邊緣》上發表文章,名為《數字毛澤東主義》。他有一些精辟的總結——“在我所知道的(運用)集體智慧的每一個實例中,都有一些善意的個人,他們指導和鼓舞著群眾。這些人把注意力放在集體身上,在某些應用中,他們也糾正了一些人云亦云造成的錯誤。”換言之,就像在開源軟件計劃Linux中林納斯·托瓦茲的作用一樣,我們需要一些決策者,社區也需要領袖。
……
序言
“杰克兄弟”在創辦 Threadless.com之初,只想生產出很棒的T恤,并非企圖改革設計界,讓設計民主化。2000年,杰克·尼克爾和雅各布·德哈特的正式身份是兩個高中輟學生,他們住在芝加哥,都沒有憑借縮水的文憑找到工作。他們是同一種亞文化的熱切追隨者,在他們眼里,價格低廉的T恤是讓想象力插上翅膀的畫布。所以當兩人在一個網絡T恤設計競賽中相遇時,已經有了很多共同語言。
首先,他們都想辦一個屬于參賽選手自己的設計競賽,不用專業的評審團,而是由參賽的選手選出獲勝者。青春洋溢的理想主義再加上無限暢飲的啤酒——于是,一個新公司在那年11月誕生了。幾個月后,兩人共同推出了一個名叫 1'hread:less.com的網站。那時網站的商業計劃還不成熟,只有一個輪廓:所有人都可以向網站提交T恤設計,由用戶投票選出最好的。獲勝者將免費得到他們自己設計的T恤,其他人也可以買這些T恤。
網站剛開始運營的時候,尼克爾的臥室就是“杰克兄弟”(人們一般這么稱呼他們)的辦公室,后來公司越做越大,成長的速度令人驚訝。
文摘
這類具有啟蒙作用的嘗試同樣發生在藝術界。舉個例子,提到盧梭,人們最熟悉的是他的哲學思想——它點燃了法國大革命的火種。但在他的年代,盧梭是憑借喜歌劇(又稱“諧歌劇”,是與正歌劇對立的歌劇種類),散文和小說廣為人知的。
1660年,隱形學院已經被制度化,更名為英國皇家學院。接下來的100多年,英國皇家學院的成員——按照現代的定義,都是業余愛好者——將肩負起推動人類學術界最重大進步的責任。“業余愛好者的典范”——這個說法的拉丁文詞源是amare,意思是“去愛”,它的原型是“紳士學者”的意思,后來有所改動。
18世紀末19世紀初,工業革命進入第一階段,對專業化的要求更高了。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討論的重點就是專業化分工的原則。他寫道:“到目前為止已基本成型的,每一個藝術領域的勞動力分工程度,和它建設性力量的增長成正比。”正如斯密預測的那樣,隨著工業化的加劇,個人的工作職能逐漸簡化為“某種簡單的操作”。
19世紀,大學成為研究資金的主要來源,取代了貴族。成長中的美國和歐洲大學,出現了一批專業的學術機構。專業化出現后,許多更為嚴苛的方法論隨之傳播,在科學和藝術領域里,對業余愛好者的敵意逐漸擴散——隨著商業市場的出現,科學和藝術也變得越來越追求專業化。
數學家查爾斯·巴貝奇在其l830年的著作《英格蘭科學的衰落》中指責英國皇家學院開始變得老朽和庸俗,向那些最富有但往往最無關緊要的成員諂媚。巴貝奇提到,相比之下,因為重視價值和專業化,拿破侖·波拿巴統治下的法國學術研究系統繁榮興旺——離開傳統的資助人后,這些學術機構的存在完全依賴政府基金。
英國皇家學院的成員沒有工資(一般也未經培訓),他們的責任就是對某個項目有“傳說中”的興趣。英國皇家學院讓曾經的紳士文化日漸乏味。自1831年起,國家為了抵制這種不良影響,成立了英國科學促進協會。巴貝奇的文章從那年開始有了深遠的影響。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查爾斯·達爾文的職業選擇,正是出于對這種職業精神的領悟,他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年輕的時候,達爾文已經對植物學著迷,上大學后,他仍對此興趣盎然。他的父親是一位有名的醫生,深信兒子應以宗教或醫學為生。
但到了19世紀中葉,時代不同了。科學家團體日漸受到尊敬,借此,年輕的達爾文說服了父親,乘坐“小獵犬”號輪船,踏上了自己宿命中的旅程。
19世紀,工業革命體現了斯密的勞動理論。工業革命中,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工作比以往更加專業
深圳北大青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