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忙族來自英文單詞“working poor”,原指那些薪水不多,整日奔波勞動,卻始終無法擺脫貧窮的人。但是隨著逐漸壯大的“窮忙一族”隊伍,主要界定為每周工時低于平均工時的三分之二、收入低于全體平均60%者。這個定義又逐漸發展成一種為了填補空虛生活,而不得不連續消費,之后繼續投入忙碌的工作中,而在消費過后最終又重返空虛的“窮忙”。
“窮忙族”新標準
1.一周工作超過54小時,但是看不到前途;
2.一年內未曾加薪;
3.三年內未曾升職;
4.薪水很低到月底總是很艱難;
5.積蓄少無力置產;
6.工資不低但花錢很多;
7.收入不低但內心沒有安全感;
8.忙得團團轉,一停下來就有罪惡感;
9.白天工作,晚上回到家還得工作;
10.老是計劃干一番事業,但總是忙不完手里的事情。
據說以上十項,如果你有3項或以上,那么恭喜,你屬于“窮忙族”了!
“窮忙”是事業發展必經階段
社科專家李江濤表示,“‘窮忙族’主要集中在剛開始職業生涯不久的年輕人中,年齡段在20~30歲左右。由于剛踏入社會,或是剛開始職業生涯,他們沒有原始財產積累,需要時間進行奮斗。”
李江濤認為,“窮忙族”現象是事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它出現在職業人生之初是可以理解的,“年輕的時候大家都是這個情況,奮斗之初沒有什么錢,不需要過度恐慌。拼命工作后,事業上的回報需要時間,只要基本生活過得去就不用擔心。年輕的窮忙族要不懈奮斗,做好職業規劃,現在社會上也正為年輕人奮斗創業創造便利條件。”
如何擺脫“窮忙”
做好職業規劃。當我們有了明確的職業規劃以及清晰的職業目標時,就會知道我為什么在這里工作,是為了積累經驗還是為了提升技能,還是為了從中得到些人生的歷煉。對于一個希望職業有所發展的人來說,明確知道自己所要的,為工作賦予意義,這時候哪怕再忙再累,也會覺得非常有價值。反之,則會覺得在瞎忙,甚至是在受罪。因為對工作和所從事職業的認同,所以,我們會更加投入的工作,工作主動性也會大大增強。在這個投入的過程中,我們的職業競爭力相應也得到更高的提升,這時就會給企業和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以及財富,而你得到的回報也一定是豐厚的,包括名譽、物質以及精神各方面。
多做運動。一些有過切身體驗的“窮忙族”建議,如果真想減壓,不如多去運動運動,不但經濟省錢,而且看著自己身體健康,也能得到一種很大滿足。